915看书

字:
关灯 护眼
915看书 > 北宋官家 > 第二十三章:为君之道

第二十三章:为君之道

第二十三章:为君之道 (第2/2页)

刘娥平视着对面稍显稚嫩的面容,神色却并无半分轻忽,肃然开口,道。
  
  “所谓为君之道,在于用人,先皇在时,垂拱可治天下,究其根本,便在于此。”
  
  “然则世间最难捉摸之处,便是人心,若有德才兼备者为我所用,自是社稷之福,国家之幸,但官家须知,才能好量,德行难测。”
  
  “人心自古最易变,微末时有德,显贵时未必仍有,何况,有德者未必有才,有才者未必有德,自古皆是如此。”
  
  “官家谓中书之中,惟王曾一人德行堪用,是因他不畏丁谓权势,而敢为寇准说情,但官家焉知,他是为国还是为私?又焉知他是否在借丁谓邀名?”
  
  “即便二者都不是,官家焉能确定,倘有一日,他坐上丁谓的位置,不会如丁谓这般?”
  
  “今日之事,固然是丁谓针对寇准,但丁谓在中书多年,诸事皆料理得当,先皇亦颇加赞誉,官家以今日之事而断定他是无德无行之人,又是否太过草率了些呢?”
  
  和刚刚的温和不同,此刻的刘娥言辞犀利。
  
  虽然她并未刻意表露气势,但是,那股扑面而来的强势,却仍然让赵祯倍感压力。
  
  不过,这也恰恰证明了,刘娥是在认真的和他探讨这件事情,而并不是像之前一样,带着半哄孩子的性质在谈话。
  
  因此,赵祯心中在绷紧弦的同时,反而感到有些振奋。
  
  第一步总算是迈出了半条腿,能不能真正走出去,就看接下来了。
  
  轻轻的吐了口气,他并不急着回答刘娥的问题,而是认真的垂眸思索起来。
  
  刘娥也不着急,就这么静静的等待着。
  
  终于,过了半盏茶的时间后,赵祯抬头,道。
  
  “观一事而定一人,的确是不智之举,观诸事而定一人,恐亦未必准,但为君者何必定人?”
  
  “听其言,观其行即可。”
  
  “其言其行若德昭功高,则用之,其言其行若卑劣无能,则弃之,以行用人不以心,以法度约人不以党,则政可明矣!”
  
  和明清时期皇帝乾纲独断,事必躬亲不同,宋人认为,皇帝的职责在于用人。
  
  所谓圣天子垂拱而治,也即皇帝并不直接决断诸事,而是选用宰执来辅佐治理天下。
  
  这一原则贯彻在中枢整体政务运转当中,可以说是大宋立国的基石之一。
  
  所以,刘娥刚刚的几个问题,也全都是围绕在识人之上。
  
  应该说,对于这个观点,赵祯实际上也是认可的。
  
  毕竟,皇帝再出色也只是个人而已,世袭制的性质决定了大多数的皇帝注定是平庸的。
  
  所以,选用贤才辅佐皇帝处理政务,的确是一个于国有利的办法。
  
  所以,眼下他和刘娥的分歧在于,什么才是贤才?
  
  赵祯认为中书宰执,需当德才兼备。
  
  但是刘娥却毫不留情的指出,理想很美好,现实却很骨感。
  
  谁都想要德才兼备的大臣,但是,实践起来却无比困难……
  
  “听其言,观其行,说起来容易,可世事繁杂,岂是贤与不贤可以囊括的?”
  
  赵祯的话让刘娥有些触动。
  
  但是,片刻之后,她还是摇了摇头,道。
  
  “便说丁谓,他是有些骄纵,心胸也不算广阔,但是,他这么多年以来,无论身处何职皆尽忠职守,功绩累累。”
  
  “咸平三年,峡州路贼人王均,纠结黔、高、溪州蛮子起兵叛乱,丁谓时任峡州路转运使,亲率兵卒数百深入敌军,劝服各族首领,未动大军而勘定叛乱。”
  
  “景德四年,契丹侵河北,丁谓时为郓州知州,以数千兵卒沿黄河岸摇旗击斗,使声震百余里,令契丹畏之不前,其治下数万百姓得以安然渡河。”
  
  “大中祥符元年,丁谓任三司使,在他之前,三司账目混乱,历年岁入时少时多,丁谓上任后,即刻着手厘清历年账目,编纂《会计录》上呈史馆,使往后历年岁入皆得参照……”
  
  烛火摇动下,刘娥一一历数着丁谓入仕以来足堪称道的功绩。
  
  最后,她抬起头,和赵祯目光相交,道。
  
  “单凭我刚才所说的这些事,丁谓称一句爱民如子,贤名远播毫不为过,先皇提拔他为宰执,也正是看重于此。”
  
  “但与之相对,丁谓作风强势,心胸不广也是真的,那么官家觉得,他到底当说是贤还是不贤?”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三寸人间 大神你人设崩了 恐怖复苏 我不想继承万亿家产 江辰唐楚楚 大奉打更人 剑临诸天 绝世无双萧天策 永恒圣王 冷清欢慕容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