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15看书

字:
关灯 护眼
915看书 > 唐奇谭 > 第七百七十一章 海上

第七百七十一章 海上

第七百七十一章 海上 (第2/2页)

所谓的巡洄大船团,乃是寰宇海内的航线上,一个相当特殊又不可或缺的存在。最早可以上溯到梁公执政的末期;因为海外大征拓运动的方兴未艾,但民间的海上运力已经被压榨和运用到了极限。
  
  因为,与南线的南海——天竺——昆仑洋——赤海,沿途遍布番邦城邑补给方便的传统航路不同;从东南沿海出发的船只,远跨大洋抵达新洲大陆的海途中,仅有些零星分布的莽荒岛屿可供接力。
  
  因此,早期的航行条件相当的艰险恶劣;前往新洲大陆的船只,浪损和失踪的比例甚大。全靠早期唐人的探索者,在大洋深处的岛屿上,前赴后继建立起来的据点和港坞,才得以慢慢坚持了下来。
  
  故而,作为梁公晚年留下的德政和遗泽之一,就是大建远洋巨舰数以百计;并由官方出面组建教习所,突击训练大量的船工、水夫和导航、测绘等辅助人员;组成一支定期巡游在东海外域的船团。
  
  也最终在付出了无数代价之后,摸索出了一条相对稳定的航线。也就是从最南端的交州大港出发,一路北上经过沿海各大港市,补充物资、人手和移民之后;抵达北端的流鬼国(库页岛)金山港。
  
  然后,再沿着大片冻土、冰海边缘的海潮,航行月余抵达新洲大陆最北端的突出半岛(阿拉斯加);籍此以海岸线为参照一路南下,抵达新洲西部沿岸的唐人诸侯领地,及殷人归化各族的聚居地。
  
  在此修整和补充数月、半年不等之后,才会继续进发前往南方的海中列岛(中美洲地区);一路穿行和中转过新洲南部沿海,唐人建立的城邑和诸多土族番邦之后;才会重新驶入大洋折转向东行。
  
  月余后抵达大小澳,再经南海诸国返回交州。这些远洋跨海环行的船队,最终形成了某种相对固定的传统;这就是依靠季风和海潮的规律,长年轮番巡航在东海南海之间,名为巡洄大船团的由来。
  
  正所谓是逐风而来,溯流而去。发展至今,也没有特定的起始港区和长期停靠处。基本上就是巡洄大船团所过之处,不断有官私民间的船只加入,也在或长或短航行过程中,不断有船只相继退出。
  
  但无论历代如何的来去变动,作为最初出海的百余艘巨型海舶,却是相对稳定保持规模的沿袭至今;乃至因此形成了好些,数代繁衍生息在船上的所谓船团世家;唯有新旧船只更替才会短暂上岸。
  
  哪怕朝廷每年光是维护和补充,要付出海量的人力物资,历代争议不断而依旧坚持下来。因为大船团不但养活和带动了,上下游规模巨大的产业和人员生计。也代表朝廷在远海外藩的威势和治权。
  
  相对于那些与中土关系密切,仰赖甚多的唐人诸侯与城主、邑长而言;任何归顺的外夷土族想要再起异心;就下次大船团带来的不再是珍贵的丝瓷茶纸;而山呼海啸的大军和地动山摇的炮击。
  
  当然,相对来时的内江车船船队,一路下来巡游沿岸各地的过程;回程就没有具体的要求和任务,走海路显然要更加迅捷和方便的多。再加上各自归属的问题,江畋将部下分成了两部分各自上路。
  
  其中,一部分外行军士和不便海陆颠簸的伤病员,连同配属的骁卫一团,车船所属的水军士卒;按照原路直接折还,长江上游的江陵府。当然了,有了这段南下平定妖异的经历,对于他们很重要。
  
  因此,按照江畋与朝中后续交涉的结果。就算归还江陵府后,这部分有过对抗妖异经验的水军,连同现有大小八条车船,也直接归入了西京里行院的外行编制;作为常驻当地分支的应急输运力量。
  
  但作为变相的交换条件,另外一团的骁卫将士,共计三百五十三员,连同伤员一起直接归建本卫。不出意料的话,这些骁卫将士将会被编入,十六卫新成立的特殊部队,就如刘景长的胜节营一般。
  
  剩下的一旅(109人)外行军士,和八组内行队员、文佐、辅助人员;则是跟随江畋一起登船出海。顺便独占了这一艘小鲸级的远洋剪尾巨船(洪兰号);剩余的空载空间。也因为这艘船足够的大。
  
  因此,在船艏、船艉、船中的甲板上层建筑之间,依旧有大片的甲板和楼层空间,提供日常的健身活动和队形、对抗操练。江畋可以看见在甲板上,三三两两活动筋骨的部下。直到远处阴云密布。
  
  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三寸人间 大神你人设崩了 恐怖复苏 我不想继承万亿家产 江辰唐楚楚 大奉打更人 剑临诸天 绝世无双萧天策 永恒圣王 冷清欢慕容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