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4章 国无利,不外交 (第1/2页)
朝国现在不打算侍奉大清了,要继续侍奉大明。
林毅当然高兴,这样的好事真是可遇不可求,这无疑是自从李岩等人集体归顺大明以来的又一大快人心之事。也是大明历史上的一件大事,必须得载入史册。
时来天地皆同力。朝国国王在这道密诏写得非常客气,先是忏悔自己不得以不离开大明投靠大清的罪过,祈求林毅的原谅。接着表达了自己愿意继续大明永结盟好的诚信,年年进贡,岁岁称臣,为大明马首是瞻。
紧接着下面开了一份礼单,金银珠宝绫罗绸缎马匹不必说,更耀眼的还有100名朝国美女。
这些代表了朝国国王的一点心意,不成敬意望笑纳。
林毅乐不可支,当然照单全收。就是国王不送这些礼物,林毅也愿与朝国通好,哪怕是两国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,林毅也求之不得。
更何况现在朝国甘当小弟,愿意继续奉大明为带头大哥。
林毅高兴归高兴,但是不能得意忘形,林毅对这一现象有更深层次的考虑,凡事不能看表面,必须得透过现象看本质。
对于半岛上的国家来龙去脉前生今世,作为一个穿越者,而且还是个受过特殊教育的特种战士,林毅当然比别人掌握得更透彻。
朝国此时为什么从大清又倒向明,而为什么前几年从大明的怀抱又倒向大清,这都不是偶然的。
1636年的时候,表面上朝国是被大清征服了。其实更深层次的影响是大明朝国力的衰退,自顾不暇,怎么罩着手下的小弟?
现在的大明朝对朝国并未出一兵一卒,而他们现在就主动倒过来了。这说明朝国人真的不傻,一直关注着大明和大清之事,这也等于关注他们自己的家事,消息也相当灵通。
大明朝虽然崇祯皇上上吊了,但是大明旗帜不倒,而且实现了平稳过渡。国力比以前更强,山海关大战,皇姑屯之役,均以满清鞑子的败北而结束,与大明一衣带水的朝国,尽管没有通信卫星等后世的通讯工具,但也绝对掌握了。
也就是说,此时朝国来使绝非空穴来风。
对于国际之间的这种关系里并不陌生,在穿越之前,他通过新闻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,对大国之间的博弈,小国之间的变脸,都熟悉为常了。
政治风云变幻的背后是实力加智慧的较量,更是利益的驱动。
人无利,不起早。国无利,不外交。林毅非常赞成丘吉尔说过的一句话,没有永恒的敌人,也没有永恒的朋友。
因此对于朝国华丽转身,林毅觉得很正常。
林毅非常赞赏的看完了朝国国王这封信,当着朝国来使丰臣秀的面大加赞赏朝国君臣识时务,是英雄民族。
但是空口无凭,崔成秀回去还得向国王交旨,当然得写点东西,正所谓私凭文书官凭印。
林毅当然知道朝国国王现在需要什么,需要的是大明朝的庇佑!
国与国之间,与人与人之间非常相似。大哥不能白当,小弟也不能白干。
因此林毅提笔在手,刷刷点点,给朝国国王李倧写了一封回信,在信中林毅对国王的审时度势大加赞赏,并表示不计前嫌,仍然一如既往的与朝国保持友好关系。朝国如果有难,大明绝对不会坐视不管。要人给人,要枪给枪,要银子给银子,不遗余力。
写完之后,林毅亲笔签名,又用了御印,交给来使崔成臣秀过目。
崔成秀非常激动,代表朝国国王,对林毅再行参拜大礼,接下来林毅与这位朝国来使又一进行了一番促膝长谈。
崔成秀表示回去后立即奏请国王,将派往大清的军队撤回,派兵入大明参战。
林毅摇头道:“贵使不必如此,我大明虽然连年征战,但是瘦使的骆驼毕竟大于马,小冰河气候已经成为过去,中原一带农耕复苏,民得以安居乐业,江南本就是富庶之地,商贾方兴未艾,目前大明雄兵仍不下百万,对付国内的流贼和关外鞑子还不在话下,更何况满清仍边蛮小邦,也不是本监国说句大话,这十万大军足以打到盛京了。”
虽然林毅说这话有点水分,但崔成秀一点也不觉得林毅是在吹牛皮,反而从他身上似乎看到了太祖和成祖的风骨,唯诺连声道:“监国雄韬伟略,小臣佩服之至,下一步弊邦当作何打算,还请监国示下。”
林毅思忖道:“现在大清处心积虑经营的宁锦防线,即将土崩瓦解,本监国的十万雄师剑指大清的京师指日可待,贵使回去后,让你们国王尽量满足鞑子的一切条件,先不要和清鞑闹翻,他们不是要求贵国追加两万兵马吗,索性一并答应他,本监国兵监盛上京下之日,也就是贵军倒戈相向之时,到那时里应外合,共破大清。”
崔成秀闻言大悦:“监国明鉴,此计甚妙。小臣回去后一定奏请我主尊旨照办。”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