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15看书

字:
关灯 护眼
915看书 > 开局诛十族,朱棣求我当国师 > 第三百九十四章 决胜

第三百九十四章 决胜

第三百九十四章 决胜 (第1/2页)

与此同时。
  
  在距离雨花台数里之处,城南的某幢建筑物内。
  
  几名普通百姓打扮的身影,正围坐在桌旁,仔细商讨着什么。
  
  其中一名身材高大的男人,皱眉说道:
  
  “我刚才已经通知了暴公,让他们那边另想办法,飞鹰卫悉数升空都在阻拦我们的热气球,但愿他们那边能够做到吧。”
  
  另一名男子叹息一声,语气凝重的说道:“那几只热气球恐怕很难突破飞鹰卫的阻拦,一旦飞鹰卫把所有热气球都阻拦了下来,暴公那边还有什么可靠的引火手段能用嘛?咱们这次任务恐怕就没有那么容易了。”
  
  “不管那些了。”
  
  领头之人犹豫刹那,最后还是说道:“我们要按原计划撤离,现在我们谁都顾不了,只能顾自己,毕竟后续【太祖忌日】上谋划的事情,还需要我们操纵。”
  
  “嗯,这倒是事实。”
  
  同伴点了点头:“虽然最近没什么进展,但总的来说效果还算凑合,至少短期内锦衣卫那些家伙应该没有什么精力和我们纠缠了,而且,只要能够保证我们这条线上的人不落在他们手中就足够了。”
  
  另一名身形瘦小的男子沉声说道:“可是如果他们真的将全部热气球击毁,导致任务失败的话,那么我们的损失就大了,毕竟,没有了暴公的帮助,很多的事情我们恐怕运作起来会很困难。”
  
  “还有毛大芳。”
  
  听到这话,几人点了点头。
  
  “别忘了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什么,暴公这里我们帮不上什么忙了,撤离吧,黑衣宰相的目光始终在盯着我们。”
  
  ——————
  
  时间稍微倒回到决胜局刚开始的时候。
  
  一刻钟前。
  
  曹端被当面的姚广孝盯得很不自在。
  
  上台后,姚广孝并没有急着使用守擂人的权力发起诘问,而是平静地打量着他。
  
  这位传说中的“黑衣宰相”,三角眼中并无半点慈和,反而像是一头想要择人而噬的病虎看着猎物一般。
  
  显然,曹端已经极大地激起了姚广孝的兴趣。
  
  如果说刚才那位龙虎山大天师,曹端第一个回合还只是防御和试探,现在的心态则完全是打算一开始就全力以赴,以图击败对方。
  
  曹端深吸口气,让自己冷静下来。
  
  这里毕竟是公共场合,不能太过失态,对方这种自觉或是不自觉所释放的压力,也是双方辩经交锋的一部分。
  
  但很快,曹端就察觉到事情似乎并非想象中的简单。
  
  姚广孝虽然一直盯着自己,可目光却并未聚焦。
  
  他仿佛把自己当成了一个背景,又仿佛是一件毫不重要的道具,仅仅只是为了观察他,研究他……
  
  这令曹端更加紧张。
  
  终于,姚广孝开口。
  
  今日的第五场辩经的主题是“古今之辩”,姚广孝当然不会离题。
  
  “变通者,趣时势者也。时有倾日,势有穷期,其势已穷而将变,变而通之,通而达之,时势翻覆,何啻反掌之易?”
  
  意思是说,变通就是跟随时势,时间有倾尽的时候,形势也有穷颓的时候,形势不妙就改变,那么就会通达,有时候只要通达,本来穷颓的时势翻转过来就是很简单的事情了。
  
  他嗓音依旧是那么低沉沙哑,带给人一股莫名其妙的威慑感。
  
  曹端指节粗大的手,不自觉地在自己的膝盖上敲击了起来。
  
  姚广孝的前半句源出《周易·系辞下》,后半句似乎是自己说的,明面上跟“古今之辩”这个议题似乎没关系,既没扯到古也没扯到今,但其实每个字都在说古今。
  
  原因就在于,什么是古?什么又是今?
  
  说白了,古今是一个时间概念,而“古今之辩”的问题核心却并不在于古时好还是今时好,而在于要不要改变。
  
  改变,才是“古今之辩”最核心的议题。
  
  姚广孝第一回合的主动权,就用在了这上面,他认为改变好,那么曹端该如何辩驳?
  
  曹端思考了良久,显然姚广孝给了他很大的压力,虽然不是什么稀奇的问题,但曹端还是要求自己尽量思虑周全再回答,直到沙漏马上走尽了,方才开口说道。
  
  “吾不复梦见周公矣。”
  
  台下的众人,马上意识到了这第五场决胜局与之前四场的截然不同。
  
  没有了大段引用、移花接木、人身讽刺、以大明皇帝做挡箭牌等招数,双方的交锋极为克制和内敛,尽量都在用最少的字数,来表达最为深刻的内容。
  
  就仿佛是隐藏在平静海面下的万丈冰山一般,稍不注意,就将会撞得粉身碎骨。
  
  那么,曹端这句用来表态的答案,是什么意思呢?
  
  这句话出自《论语》,当然不是意指进入梦乡的那个“周公”,而是历史上真正的周公。
  
  孔子对西周的政治制度非常尊崇,因此孔子以“梦周公”来表达对西周社会的向往以及对周公的敬仰之情,孔子以“吾不复梦见周公矣”之言,隐喻着自己对于周代礼仪文化的失落。
  
  换句话说,曹端没有直接说自己认为古代好,但借用孔子的这个典故,却明白无误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。
  
  而周公,代表的则是周礼。
  
  孔子认为周礼是以礼治国所必需的,颜回问如何治国,孔子说:“行夏之时,乘殷之辂(马车),服周之冕,乐则《韶》《舞》”;而到了孟子的时代,孟子则对于礼有了准确的定义,也就是“礼之实,节文斯二者是也”,这里的“节”是通过节制人们的欲望、情感等达到社会和谐,“文”是把人际交往的形式予以文饰、美化,获得文明的形态,即礼是推进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形式的文明化。
  
  “郁郁乎文哉,大哉周礼。”
  
  曹端慎之又慎地发起了他的攻势,前半句是孔子的原话,后半句则是紧咬住了代表“古”的周礼不放。
  
  当然了,曹端跟解缙一样,他们咬着周礼不放,不是因为他们真的信那玩意,而是这是一种在儒家里绝对明确无误的学术正确,孔子把这事翻来覆去的说,用这个肯定是错不了的。
  
  姚广孝摇了摇头,并没有锋芒毕露,只是心平气和地说道:
  
  “周公作礼,固然集百圣之大成也,似可通天下之变而无穷尽。然诸侯既已林立,周王徒拥其天子虚器,死守周礼,可彼时虽自绝于天,有能变通周公之制而行之者,天下不必周,而周公之术盖未始穷也。”
  
  这里姚广孝的回答先是肯定了周公,随后又说在东周时期诸侯并起的时候,周礼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,而这个时候周朝虽然不如以前了,但要是有懂得变通的王,能够变革周礼,那么即便是天下最后依然不属于周朝,可周公的制度却能够(通过变革)无穷尽地传承下去。
  
  显然,双方是要围绕周礼这个命题,来辩论到底制度该不该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变革。
  
  这也正是如今大明的庙堂所面临的最深刻的命题,也就是到底要将变法推到更深的层面,还是马上停止?
  
  既然已经回答完毕,姚广孝开始了他的反攻:
  
  “《周礼》一书,先王之遗志具在,孔夫子盖叹其郁郁之文,而知天地之功莫备于此,后有圣人,不能加毫末于此矣……然人道备,则足以周天下之理,而通天下之变。变通之理具在,周公之道盖至此而与天地同流,而尤其穷哉?”
  
  “天下大势之所趋,天地鬼神不能易,而易之者人也。自有天地,而人立乎其中矣。人道立而天下不以无法矣,圣人论《易》之法象而归之变通,论变通而归之人,未有偏而不举之处也。”
  
  前一段是反驳曹端的“郁郁乎文哉”,后一段则是陈亮与朱熹王霸之辩时的观点,被姚广孝引用了过来。
  
  姚广孝的反攻,核心主旨就是继承他开头的“要根据时势而变通”,进一步延伸到了“变通的关键在于人”。
  
  换言之,就是说要因人而异,而非死板地师法先王。
  
  决胜局虽然没有唇枪舌剑,但这种重剑无锋、大巧不工的交手,却显得比之前所有对局都来的沉闷而.精彩。
  
  精彩到就连躺在街边喝汤的高逊志和汪与立,都不自觉地屏住了呼吸,目不转睛地思考着二人辩论的一招一式里,所蕴含的深意。
  
  两人各执己见,互相辩驳,而从辩论中所体现的智慧,也使两人在对阵中展现出了从开赛以来最令人惊讶的一幕——他们不仅仅是在阐述自己的看法,而且还在紧密地联系着庙堂时局,针砭时弊,这是“王霸之辩”和“义利之辨”并未有的,而这种紧跟时事的状态,显然也让辩论凭空多了几分重量,这里的输赢,可就真的关乎到眼下所有人的利益了!
  
  而台下的观众们,也不由自主地陷入了深思。
  
  很多人都翻阅过无数遍孔孟等圣人的著作,但是,他们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,如此专注地听两位大儒的辩论。
  
  这就好像你吃饭的时候,偶尔看到隔壁桌的客人,忽然吃了一道跟你不一样的菜,迫使旁人出于好奇心也想看上一眼,甚至想凑过去插一筷子。
  
  ——————
  
  “这说的什么意思?什么周公啊人啊的?”
  
  躲在角落里的朱棣听得无趣,他本以为会有什么互相骂娘的交锋,谁知道就这?
  
  朱高炽刚想给父皇解释,然而却忽然呆呆地看着窗外,瞠目结舌了起来。
  
  由于他们是处于双方热气球空战战场的西北方,也就是诏狱前“T”型街道的竖道的左边二楼,所以他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东南方的空域所发生的情况。
  
  飞鹰卫的十几只巨型热气球悉数升空,正在拦截三只来路不明热气球。
  
  远处的天边,一团又一团的“烟花”正在炸起,那是暴昭手下满载着猛火油的热气球凌空爆炸的景象。
  
  此刻的空中硝烟弥漫、火光四射。
  
  虽然距离还比较远,但依旧能感受到那种震撼性的效果,令人心旌神摇,难以自己!
  
  而此时扮演着“皇帝”坐在二楼窗前的朱高燧,也忍不住喃喃道:“这……这……真漂亮……”
  
  由于窗棂的视线遮挡,在二楼里面的朱棣并没有看到他俩所能看到的情景,连忙疾走了几步来到窗边不远处,这才看到远处空战的场景,一时也不由地怔住了。
  
  人类,在空中作战。
  
  曾几何时,这根本就是不可能实现的东西,而如今不过短短几个月的时间,就已经成为了现实。
  
  这便是科学给军事技术带来的变化吧!
  
  朱棣回忆着,脑海中浮现出了昔日的往事,仿佛看到了在诏狱的最后一课,自己跟姜星火讨论未来的战争模式时的场景,不禁慨叹万千。
  
  那时候姜星火说的话,自己还不可置信。
  
  “等等.”
  
  朱棣忽然意识到了一个问题。
  
  谁调动的飞鹰卫?
  
  按理说,飞鹰卫没有自己的命令,是不能擅自调动的,毕竟这是可以居高临下监测皇宫的东西。
  
  可眼下东南方空域被击落的不明热气球,显然不怀好意,那么唯一有可能或者说有能力调动的,就是姜星火。
  
  但姜星火不是去下关码头接李景隆去了吗?
  
  就在这时,派来报信的人终于赶到了,非是旁人,正是曹阿福,还是李景隆机灵知道轻重,百忙之中没忘派人给永乐帝解释一下调兵的事情。
  
  毕竟这是在京城里调动兵马,虽然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兵马,但总归是大明的军队,还是皇帝直属的军队,事急从权一边做事一边打招呼,跟先斩后奏事后补手续,显然在皇帝那里的感受是不一样的。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三寸人间 大神你人设崩了 恐怖复苏 我不想继承万亿家产 江辰唐楚楚 大奉打更人 剑临诸天 绝世无双萧天策 永恒圣王 冷清欢慕容麒